Expressiveness

表达欲

聊聊“降本增效”

发布于 # Article

这几年,“经济不好”“行情低迷”几乎成了人人挂在嘴边的共识。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此,我无从验证,但企业裁员的现实和“降本增效”的高频出现,显然不是空穴来风。

站在打工人的角度,几乎没人能喜欢这个词。所谓“降本”,降的往往是我,“增效”,增的也还是我。而真正关心结果的高层,压根不在意这其中的过程。

中层更是尴尬的存在: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90%的人会选择最直接的方式——裁员。至于裁谁,不过是技术性问题。毕竟,在没有技术突破、管理创新的情况下,裁员,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手段。

所以,当下所谓的“降本增效”,多半只是“裁员保利润”的包装话术。你可能会说:“这谁不知道?”但我要强调的是:语言的准确性,是有力量的。就像《1984》中所揭示的那样:

语言被精简,词汇被删除,能够表达的思想越来越少。于是,理解的能力下降,反抗的可能消失,我们最终只能接受被压迫和禁锢的现实。

而现在的世界,正在滑向一种令人不安的“快餐化”趋势。观点被压缩成几句话的“金句”,复杂的议题被简化为几个标签,人们习惯用最省力的方式接收信息,也习惯用最粗暴的语言表达立场。

可问题是,世界本不简单。你用一句话取代对现实的深入理解,就等于放弃了对它的判断力;你用“反正都这样”搪塞自己,就等于放弃了抵抗的可能。慢慢地,我们对复杂的、不确定的东西越来越没有耐心,对深度的、严肃的思考越来越无能为力。

保持深刻的批判能力,不是一种奢侈,而是一种自我保护。在这个信息极度膨胀、意义却日益贫乏的时代,学会辨别语言中的权力结构,学会质疑那些看似“正确”的共识,是我们不被奴役的最后防线。

否则,我们终将在“听起来都没错”的话语中,慢慢失去思考的能力,失去自我,成为真正的“被动工具”——既不会质疑,也无法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