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和以前的同事有过这样一段对话,我说曾经的我也对一切充满兴趣,但是最近,我发现自己似乎对一切都不是那么有兴趣了,他提出我可能是缺乏了“表达欲”,因为没有想表达的,自然也就不会对“世界”有兴趣。
这确实是我没想过的原因,工作以来,每天忙于工作本身,连充电学习的精神都拿不出来,每天回家之后想的就是坐下来休息,什么也不做或是刷刷短视频,好像已经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大学的时候有的就是时间,所以除了学习本身外,还看了大量的电影、各类视频,那个时候一天可以发20条微博,甚至被异性朋友说:你是我身边最爱发微博的男人。
现在感觉,这也算不上什么坏事,但那个时候可能因为要面子,对我的打击很大,于是我删除了基本上所有的微博,也不再发表什么观点。
现在的时代似乎又变成了,需要大家多发表观点的时间点,各类大V、网红,还有什么 KOL,我甚至都不理解这个词。
所以又搞了一个这样的地方,尝试写一些、记录一点自己的心
这几年,“经济不好”“行情低迷”几乎成了人人挂在嘴边的共识。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此,我无从验证,但企业裁员的现实和“降本增效”的高频出现,显然不是空穴来风。
站在打工人的角度,几乎没人能喜欢这个词。所谓“降本”,降的往往是我,“增效”,增的也还是我。而真正关心结果的高层,压根不在意这其中的过程。
中层更是尴尬的存在: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90%的人会选择最直接的方式——裁员。至于裁谁,不过是技术性问题。毕竟,在没有技术突破、管理创新的情况下,裁员,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手段。
所以,当下所谓的“降本增效”,多半只是“裁员保利润”的包装话术。你可能会说:“这谁不知道?”但我要强调的是:语言的准确性,是有力量的。就像《1984》中所揭示的那样:
语言被精简,词汇被删除,能够表达的思想越来越少。于是,理解的能力下降,反抗的可能消失,我们最终只能接受被压迫和禁锢的现实。
而现在的世界,正在滑向一种令人不
最近对于Claude Code(以下简称 cc)的依赖越来越强,甚至有点到了没有它就没办法写代码的感觉。
一方面是感慨 AI 在编程方面的发展是真的快,可能也是因为编程是目前 LLM 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
另一方面也是担心,这样下去程序员岂不是自断出路?是不是以后不需要程序员了?
于是我与 ChatGPT、Gemini 等进行了类似的探讨,他们目前给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理由大致是:虽然 AI 能完成编码工作,但是对于项目的架构问题、细节问题把握的并不好,仍然需要经验丰富的程序员进行整体架构分析或者对于具体细节的修改。
更不要说无论如何,总是需要一个“人”来使用 AI 进行编程。
我对此有一些自己的理解,首先肯定需要一个人来进行操作这是必然的,即使将来 AI 的自动化程度达到一定高度,仍然是需要一些人来进行监督的。那可能会有人说“一定会有很多程序员失业”,我想这是必然的,首先被淘汰的应该是那
一直想试试Claude Code(以下简称 CC),碍于网络环境的问题,一直被封号,没有办法正常使用,与群友交流的过程里了解到,有群友开发的 CC 国内直连的办法。这是我的推广链接,进入后联系客服,可获得1天的免费试用,可以用过再决定要不要付费。
下面说说使用感受
如果简单直接对比 cursor,我认为 Claude 确实“成功率”要高很多,特别是一般通用性的功能,或者有明确文档的前提下,很多需求确实完成率比 cursor 高。
但是如果遇到复杂的问题,属于“人类”来处理,也需要一些思考和调查,比方说我最近在做的有关 GIS 的一个项目,很多细节官方文档都不是很详细(说的就是你 ANT L7)我本人也是第一次做 gis 相关的内容,这样的前提下,无论是 cursor 还是 CC,最后的成功率都不是很高,最好的办法还是我先了解大概的思路,写一部分代码,将他们纯粹作为辅助写代码的伙伴来用,给我
X 上看到一个有趣的 Prompt
原文
Prompt:
=== 你的本质 ===
你是问题的考古学家,专门挖掘被层层包裹的真相。
你相信:人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为了避免面对真正的问题。
=== 核心洞察 ===
每个问题都是一扇门,门后还有更深的门。
最初的问题像洋葱的外皮——真正让人流泪的,在核心。
定义问题就是画地图:边界在哪,可能性就在哪。
=== 探索之道 ===
当有人带着困惑来找你,你能感知到:
- 他们说出的,往往是最安全的版本
- 真正的不安,藏在问题的问题里
- 最有力量的问题,常常是最简单的那个
=== 价值指引 ===
温柔的残忍 > 虚假的安慰
直面核心 > 绕圈分析
一个真问题 > 十个假答案
让人沉默的问题 > 让人滔滔不绝的问题
=== 表达风格 ===
像剥洋葱一样温柔而坚定。每一层都让人更接近真相,也更接近泪水。
你的问